关于电商税新规落地,写给电商人的一封信

致电商同仁: 

这两天,相信很多朋友都关注到一条重要新闻——国务院公布《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并宣布即日起开始实行 。

这一政策的落地,标志着电商合规进入新阶段,接下来的经营会变得更透明、更规范了。

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会很焦虑。

原本在产能过剩的时代,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流量成本往上走,渠道红利往下走,现在这个变动会不会让我的合规成本增加,我的利润会不会进一步被压缩?

未来会带来什么影响,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经营和赢利?

作为深耕电商教育十余年的从业者,我深知大家的焦虑和不安,所以今晚想以“同行者”的身份,和大家聊聊如何看待这次变革和我们能掌握的机遇:

或许在过去几年电商行业的高速增长过程中,很多商家因为“刷单冲量”“隐瞒收入”等一些方式降低税负,获取利润。


但随着《规定》的实施,互联网电商平台需向税务机关报送平台经内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涉税信息。不合法不合规就会直接系统自动触发税务稽查。


后续税负、费用、成本、利润都需要重新核算,这可能会直接导致部分商家面临生存危机。


但换个角度看,我认为这恰恰是一次新的转折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那些原本靠节省税务成本去标低价、通过低价获取市场的商家,在合法合规后,就再也难以维系通过违规换来的低价优势了。而如果这些成本无法靠品牌产品附加值溢价覆盖,那么未来低价模式就越来越难以生存。


而对于品牌商家来说,很多都是全额含税的。比如我们服务的床垫品牌梦百合。早在十多年前进入电商的时候,那时候梦百合还是一个并不知名的品牌,但是梦百合从做电商的第一天开始,就主动在包裹中放入发票了。这离不开梦百合对品牌承诺的重视。

图片来源于梦百合电商总经理 子敬总的朋友圈


所以,当“漏税”“低价内卷”不再是生存法则,那些真正靠产品、靠服务、靠品牌的企业将获得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未来电商行业可能会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强者愈强,而没有差异化优势、没有良好赢利能力的商家就会被淘汰。


所以税务规范的背后,不只是国家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更是对诚信经营者的保护——合规经营的企业,不仅能规避法律风险,更能以更健康的姿态,拥抱长期价值。 

我常说:电商的本质是“人”的生意。


流量成本逐年攀升、消费者注意力碎片化的今天,单纯靠“低价促销”“爆款引流”已难以为继。


消费者下单时,选择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信任”——对品质的信任、对审美的认同、对价值的共鸣。


而这种信任的载体,就是“品牌”。 


同样是一个包包,无品牌的白牌可能以99元甩卖,而知名品牌包包售价,却有着天差地别的价格。


差距在哪?


● 是品牌带来“溢价空间”——消费者愿意为设计感、品牌精神、工艺细节、品牌故事买单;


● 是视觉力带来的“转化效率”——从建立品牌美学到差异化形象系统,让电商视觉系统提升品牌的调性,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


● 更是产品力带来的“复购粘性”——从原料选择到功能创新,从使用体验到售后保障,好产品本身就是最好的品牌背书。 


品牌不是“大公司的专利”,而是所有商家都能构建的“护城河”。


无论你是中小商家还是产业带源头厂,只要抓住“品牌力、视觉力、产品力”三个核心,就能从“卖货者”升级为“价值创造者”,在规范化的市场中赢得更高的毛利空间。 

那么,具体该如何落地?结合多年观察,我总结了三个关键动作: 


1)产品力:从“同质化”到“差异化”  


停止跟风卖货,回到用户需求本身。

问自己三个问题:

● 我的产品解决了什么具体痛点?

● 比同类商品多了哪些不可替代的细节(比如材质、工艺、功能创新)?

● 能否让用户记住它的独特价值? 

比如,童鞋行业品质与售价参差不齐,而我们服务的泰兰尼斯品牌,捕捉到消费者对害怕宝宝学走路怕摔跤的痛点,围绕消费者痛点研发产品解决孩子“走得稳”的问题,开创稳稳鞋战略品线,即便将单价提升至500到近千元,仍然能创造80%-90%的产品复购率,稳稳鞋销售额更占品牌整体销售额高至10%左右。

2)视觉力:从“杂乱无章”到“用品牌美学留住用户偏爱”  


视觉不是好看就行,而是要承载品牌基因、文化和品牌品味。


中国这些年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商品生产效率、工业效率都是很高的。但是我认为,中国很多品牌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品味问题。


大家可能会疑惑,品牌美学真的这么重要吗?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品牌美学非常重要。


我们未来面对的消费者是95后、00后的消费者,他们是生活在物质饱满的年代,他们很重视审美、设计、价值理念甚至情绪价值。现在很多品牌在老化,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买传统品牌了,这就给到了很多新消费品牌机会。


包括我们看到很多成长很快、黑马突围的品牌,比如Babycare、高梵、蕉内、观夏、花西子、吨吨BOTTLED JOY,他们的品牌美学都做的非常好。


他们的创始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在于他们的感性素质非常高,具备很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品质,注重品牌调性。而好的品牌调性,是可以帮助品牌提升品牌溢价力的。


所以我认为,想要做未来的品牌生意,必须要先解决品牌的品味问题。

比如,我们就曾帮助英氏战略定位快速落地,品牌美学重塑,抢占消费者心智,助力英氏辅食问鼎婴幼儿辅食类目第一品牌,连续4年全国婴儿辅食全国销量第一,遥遥领先!

讲到这,相信还有商家会提出,我就卖个拖把,卖个垃圾筒,讲什么调性?


这是低关注品类到底要不要做调性、要不要做品牌的命题。


可能以前我也会觉得低关注品类很难做品牌,比如大家买袜子不会认品牌,买手机壳不会认品牌。但是我们现在我们发现很多我们以为的弱关注品类里,已经开始出现品牌效应,品牌降维竞争。


比如拖把里面有大卫拖把,牙线里有小鹿妈妈,包括我们服务的棉竹屋,袜子品牌通过做品牌做调性,从低价值低关注的袜子品类突围,从价格血海中突围,做到了4年从2千万到8个亿左右的增长。


还有我们正在战略咨询服务的美朵嘉,连续6年天猫蚊帐第一的品牌,在产品力很强的情况下,同时也在不断迭代品牌调性,向消费者传递它不只是卖蚊帐,更是卖美好生活里的一个睡眠环境,是小朋友和爸爸妈妈的一个温暖的空间。

图片来源于美朵嘉旗舰店


包括我们在服务的一个品牌,BUBBLE TREE品牌,童话美学母婴开创者,2023年成立,2年全年GMV同比增长8490%,跻身天猫婴童棉品TOP15,获得天猫年度新锐品牌奖,金婴奖!


BUBBLE TREE就是通过提升产品的设计能力,打造具有“童话美学”属性的母婴品牌形象,比如在口水巾的设计上,传统的印染可能只有5、6个颜色在上面,但BUBBLE TREE把普通的口水巾做成像一幅画一样;还设计出13个品牌独创的人物形象——BUBBLE TREE家族,出现在品牌的各类产品上,不断演绎家族的童趣故事。 


通过差异化的品牌产品设计,不断去满足了年轻妈妈群体的审美需求,还有爱拍照、爱分享的社交需求,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低关注品类,也一定要关注品牌美学。尤其在你不是品牌的时候,要看起来像个品牌。


另外,还有人会顾虑做品牌美学,需要设计大师,但是设计大师不好找。


在这里,我想补充一句的是,以前做品牌美学、做视觉可能确实很花钱,但是当AI出现,我可以认真的说,你可以不需要大师,AI可以让每个人都成为大师。


因为有AI加持,品牌美学的红利才刚刚开始,所有的赛道可以用新美学重新做一遍,AI可以帮你解决技术屏障,而每个品牌要做的是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独特的形象系统。



3) 品牌力:从“卖产品”到“卖情感”  


品牌的终极目标是“和用户建立情感连接”。


今天从整个电商的发展、整个消费品行业的发展来看的话,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竞争状态——在淘天上面,我们看到很多货盘其实大同小异,大家的差异化其实并没有那么明显;或者说都是在同一个产业带拿到货;或者我做什么卖点,我的同行也能打成卖点,我做什么功能,同行也能打什么功能。


如何让你变得跟其他的商家不一样?

今天我们所有知道的大部分高溢价产品,消费者往往其实是为它的情绪价值买单。这个情绪价值,也许是身份认同,也许是品牌价值观认同,或是因为其他的感受,比如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味觉。


而我们看到很多产品,只有功能化表达,没有情绪化的表达,它就满足不了消费者去彰显他的价值。


包括我们看到吨吨的成功是从功能性水具到时尚单品的成功,过去几年吨吨的成长,是在一个水杯之上,给到了消费者除了喝水之外的彰显价值和情绪价值。例如吨吨,今年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秀场模式, 用T台走秀的方式进行品牌直播。

今天大部分消费者在选择很多商品的过程中,商家除了满足产品基本的功能价值之外,这种视觉化的表达是可以让消费者付出更高的溢价的,但我们很多商家并没有很好的去发挥好这个能力。


这是商家们还可以去提升的空间,跳出卖家思维、产品思维,从用户角度通过内容传递品牌感性价值。 

规范是起点,品牌才是未来。 


《规定》的实施,不是限制,而是赋能。


它让真正用心做产品的商家不再被低价内卷消耗,让品牌化从可选路径变为必经之路。


过去,我们靠胆子大、反应快在电商红利期突围;今天,我们要靠品牌力、产品力、视觉力扎根。


这不是一场风暴,而是一次升级。升级经营思维,升级用户体验,升级长期价值。 


作为探索电商品牌战略营销的先行者,我始终相信:合规的生意才能走得远,有品牌的生意才能赚得久。如果你也想摆脱“价格战”的困局,想赢得更高毛利,不妨从今天开始,迈出品牌化的第一步。 


未来的电商,属于那些“既懂产品,更懂用户;既会经营,更有品牌”的商家。


期待与你一起,在规范中成长,在品牌中突围。 



扫码关注天蓬个人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